技术类型:发明专利
行业分类:高端装备制造
技术成熟度:小批量生产
交易方式:合作开发
交易价格:面议
项目简介:基于船载的光电综合技术研究成果,开发一套船载装备,一个可供引航船使用的引航光电辅助导航解决方案,填补国内空白。 技术指标: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工作波段8μm~14μm,观测距离5km,像元数640×480;中雾中雨等异常天气条件下实现观测距离为可见距离的2倍,天气晴朗能见度大于15km;10m×10m的观察目标背景温差3K~5K;船体纵横摇摆≤±15度的情况下,视轴稳定精度≤2mrad。
产品性能:虽然上海港引航站装备和技术水平目前已达到国内、国际的领先水平,但在不良气候条件下、特别是在透雾、透雨发现和识别目标方面,至今仍未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能够完全解决本项目的需求,国内引航界也是空白。因此,基于红外热成像双波长叠加微光成像探测技术的引航辅助导航解决方案是面向引航用户定制研发,将实现港口引航业的创新应用,也将填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空白。本产品集成红外与微光的透雾处理技术,在雾天环境下获取景物图像清晰化的增强;图像处理技术一是从硬件方面采用高速并行数字图像处理器,二是采用实时图像增强与去噪处理算法技术;另外整合双陀螺稳定仪的载荷转塔和多图像传感器实时跟踪技术,也是自动导航系统性能优劣的关键。
应用行业: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
专利情况:已有专利2个
产业化前景分析:上世纪90年代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取得突破,降低了红外热像仪成本,民用领域应用才开始快速扩张,到2008年全球民用市场规模也才达到21亿美元。可以说红外热像仪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即便是占据全球50%以上份额的美国市场,民用领域未来的市场潜力仍旧巨大。中国民用市场规模小但成长空间巨大。由于技术认识存在过程,以及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国内民用市场仍小,增速也一直不如军用,2007年市场规模为4.8亿元人民币,不到全球市场的5%。国内民用市场应用最成熟的是以电力系统为主的预防检测领域,但应用比例也非常低,而其他国外应用广泛的消防、制程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在国内才刚刚开始推广,未来中国民用市场成长空间巨大。目前国内还很少有自己独立研发的光电导航产品,以中科院研发团队的技术优势,相信会以较短的研发周期,研制出满足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的产品,尽快占领行业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应用范围:产品应用范围主要是船舶,国内船舶类型复杂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多,比如上海港,通航船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船舶种类,除了引航船只,另外海事、海监、渔政、打捞船和高档游艇等等都是潜在用户,因此该系统应用前景很好。
经济效益分析;市场上已有的船载红外热像仪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如瑞典公司系列、美国公司系列。这些系统虽然技术较好,但是通常价格比较昂贵、并且核心技术有禁运限制。高档产品的机芯完全依靠进口,如果自主核心技术的成功将意味着国家不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支付昂贵的光电技术专利使用费,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上千万元的专利费用。项目还在产学研联盟中形成的科研和示范基地实现规模上亿的产值,汇聚科研技术和产业化能力,推进了光电技术元器件的生产水平。因此如果能够成功研制出低成本的民用船载光电导航系统,项目首先会在国内民用船舶市场形成1000万元的销售额,示范推广后2015年产值可达上亿元。
对投资者和投资环境的要求: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应熟悉船舶行业(或者是具备电力、消防和森防领域的资源),合作定制研发产品要求实验室投资500万以上,合作建厂要求投资2000万以上(不含土建)。技术研究部门设在上海,销售与厂房全国不限。
上一篇:大型不锈钢板激光叠焊成套设备
下一篇:车用空调自动涂胶系统